同饮一江水,共促协同创新:常山县赴慈溪(杭州)飞地考察交流

钱塘江滔滔,奔流不息,上游常山与下游杭州,虽地处不同流域,却因一水相连,共享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厚脉络。在浙江省扎实推进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县域单元如何主动融入大区域创新网络,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2025年9月5日,浙江省常山县副县长鲁敏率队赴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考察交流,旨在借鉴慈溪市作为“飞地经济”先发地区的经验,探索县域经济对接杭州等大城市科创资源、实现产业协同的新路径。

同饮一江水,共促协同创新:常山县赴慈溪(杭州)飞地考察交流

位于钱塘江下游杭州段的慈溪(杭州)飞地,作为浙江省“科创飞地”模式的重要标杆,由慈溪市政府联合网新科创集团共同打造,运营八年来已发展成为集异地研发、孵化加速、招商引智和区域协作为一体的跨区域创新平台。而常山县作为钱塘江上游的重要节点,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此次主动顺流而下、奔赴杭州,不仅体现出其虚心学习、主动求变的开放姿态,更折射出上游地区对接下游创新高地、借势借力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愿望。

下午,鲁敏副县长一行与飞地运营团队来到拥有鲜明慈溪标识的飞地会议室,双方围绕飞地建设模式、政策支持体系、企业培育机制等话题展开座谈交流。运营团队重点分享了其协同入驻飞地的浙江工业大学慈溪创新设计研究院,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机制,以及通过“网新创新联合体”模式,整合跨区域资源、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创造出异地产业升级的特色“慈溪案例”。

区别于传统产业转移中资源由高向低流动的“产业飞地”,慈溪(杭州)飞地代表的“科创飞地”模式,由县域主动出击,在中心城市搭建平台,吸引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集聚孵化,最终实现“研发在杭州、生产在慈溪”“创意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协同效果。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也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饮一江水,共促协同创新:常山县赴慈溪(杭州)飞地考察交流

常山与杭州虽分属上下游,但资源互补、产业呼应潜力巨大。作为浙江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县,常山县近年来积极布局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具备后发优势。鲁敏副县长在交流中表示,此次考察既是一次学习取经,也是一次合作探索,希望借鉴慈溪在飞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区域协作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常山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飞地建设运营方案,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

水脉既连,发展同频。此次考察不仅是县域之间经验的传递,更是钱塘江流域上下游协同共进的一个生动切面。依托江海联动、山海互济的整体格局,“飞地经济”及其演化出的多种模式,正在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选项。借此,常山有望与杭州、慈溪等先进地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合作网络,共同打造“科创飞地”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样本。

交流纪要如下:

一、构建“上下游”创新共同体

探索流域协同发展新范式

依托钱塘江流域生态与经济纽带,探索构建“上游孵化、下游转化;下游赋能、上游升级”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这一范式旨在超越传统帮扶逻辑,强调上下游地区基于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梯度布局与无缝衔接,为全国流域经济协同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样本。

二、“飞地经济”如何成为县域融入

大区域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

飞地模式不仅是空间拓展,更是县域打破地理局限、主动嵌入中心城市生态圈的战略行为。交流聚焦飞地如何成为县域汇聚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关键接口,以及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治理,将飞地真正转化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价值节点。

三、数字化赋能飞地运营

构建“虚拟-实体”融合协同治理体系

面对跨区域管理的复杂性与高成本,如何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飞地平台,实现政策协同、信息共享、资源匹配和服务一体化,提升飞地运营效率与响应能力,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关心的前沿议题,也是未来飞地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基础设施。

四、从“飞地”到“飞网”

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化演进与治理创新

单一飞地逐步发展为跨区域、多节点的“飞地网络体系”,正在重塑区域创新格局。如慈溪市在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建立的“飞地网络体系”,通过构建飞地协同联动机制、利益分配模式与治理结构创新,探索如何通过网络化布局增强系统韧性、促进知识溢出与创新扩散,实现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提升”。

五、培育飞地创新生态

政府、企业、高校与社会组织多元共治

飞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支撑。课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社会参与,构建“政—产—学—研—金—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飞地生态圈,形成自我造血、动态优化、持续迭代的区域创新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