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近期,省山海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山海协作“飞地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浙江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推进山区生态价值转换、高质量建设异地产业集群、促进浙江区域更加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山海协作工程由来已久,是浙江省委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战略,最初在2001年全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2002年4月正式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海”主要指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

 

2015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飞地园区,探索产业合作平台的新模式。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自2019年起,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市、县(市、区)在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等重点平台,积极为浙西南山区市、县(市、区)特别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谋划建设一批模式新、特色明、效益好的山海协作“飞地”。

 

主要有消薄飞地、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三类,以不同的角度由“海”带动“山”,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效率。

 

消薄飞地

到2020年,26个加快发展县实现全覆盖,推动参与“飞地”投资村实现高质量“消薄”;

到2025年,全省建成 30个以上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效益良好的 “消薄飞地”。

 

科创飞地

到2020年, 杭州(衢州、丽水)海创园、 杭州(柯城)科创园等重点“飞地”基本建成, 杭州未来科技城山海协作科创平台启动建设;

到2025年, 全省建设“科创飞地”数量8个以上,一半以上“飞地”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生产服务等方面达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标准;建成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飞地”孵化平台和“飞地”孵化示范基地。

 

产业飞地

到2020年,浙江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江东杭千开发区等已建“飞地”加快发展,全省“飞地”总建设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年规上工业企业税收和增加值达15亿元和60亿元左右;

到2025年, 全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飞地”全覆盖,总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左右, 年规上工业企业税收和增加值不低于40亿元和160亿元。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作为飞地经济模式的先行者,慈溪在成功建设慈溪(杭州)飞地、慈溪(上海)飞地后,在山海协作领域,慈溪的飞地扶贫模式,也同样走在前列。

 

近年来,慈溪市聚焦“精准”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以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帮扶等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黔西南首个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建设,创新“飞地”扶贫帮扶模式,组织扶贫日主题活动,不断打响“慈爱助黔”品牌。今年4月,慈溪市结对的安龙县顺利脱贫摘帽,至此该市结对的兴仁市和安龙县先后成为黔西南州第一、第二个国家贫困县退出县;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招商中心对外开放,多家企业完成签约。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慈溪的飞地基因——预见引领

 

2017年6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加快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同一天,慈溪(杭州)飞地开园。


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重要内容有一条: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同月,慈溪(上海)飞地正式签约启动,成为慈溪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慈溪飞地模式的预见和引领,源自慈溪人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刚刚发布的2019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慈溪再进一步进入前五,继续巩固浙江第一强县(市)的地位。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慈溪(上海)飞地正加快打造跨省域、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做出表率。




关注飞地在线,聚焦飞地经济

不止于慈溪(上海)飞地,浙江26个县市加快“飞地经济”发展